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论坛 >> 专家论坛

赵霖——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一)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09/1/7 14:21:12   浏览次数:694

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赵霖教授专题报告

 

 

党的16大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而健康就是迈向小康社会的通行证!要想身体健康,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非常重要。因为人之所以能够维持生命、工作、思维,都依靠食物中的营养供应。据统计,一个人一年的平均饮食消费量达1吨之多。如果膳食安排不合理,就会每天都损害健康,日久天长,自然带来百病丛生的后果。营养可以影响你的思想、行为和感受,也与你的心理与生理状态有关。总之,营养状态的好坏和正确与否将决定你生命的价值和个人的成就,同样也与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紧密相联。人类自开始农业生产活动以来,伴随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膳食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总趋势是改善了营养,增进了健康,提高了生产力。

食物不仅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要,也是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基本的生物学法则决定了食品工业是“天下第一产业”,也是人类的“朝阳产业”。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食品产业得到空前的发展:2002年增长速度达15.7%,同年餐饮业产值达5000亿人民币,从业人员2200 万人。2003年虽然有“非典”的影响,但食品工业仍以18.6%的速度增长。营养并非无本之木,其是依赖于食品产生的。因此可以描述为:食物好比是皮、营养则好比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腾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膳食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过去物资短缺、食物单调,想吃的东西买不到,现在商品琳琅满目,许多人却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应当怎么吃了。法国一位著名学者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命运要看她吃的是什么和怎么吃”。

吃饭是再也平常不过的事,然而人类通过漫长的历程才从“吃饱求生存”发展到懂得“吃好求健康”。从神农尝百草开始,传统食疗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为各民族的健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它形成发展的几千年中,浸透着祖先和历代先贤的血汗,凝聚着我们伟大民族的智慧。正如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所指出的:“我中国近代文明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

一、吃什么和怎么吃关系着民族的命运

世界卫生组织WHO近年对影响人类健康的众多因素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遗传因素居首位、为15%,膳食营养因素的影响仅次于遗传、为13%,远高于医疗因素(仅8%)的作用。著名的维多利亚宣言提出健康生活方式的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居于首位的就是合理膳食。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寓医于食”的传统,食疗养生的理念被人民群众广泛接受。“饮食者,人之命脉也”。则是明代医药学巨匠李时珍对膳食营养的健康作用所做的高度概括。

人类吃的食物不外乎以下五类,第一类是谷物粮食,富含碳水化合物;第二类是动物性食物,包括富含动物蛋白质的瘦肉、禽、蛋、鱼类等;第三类是富含植物蛋白质的豆类,以及乳类和乳制品;第四类是蔬菜、水果;第五类是油脂。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素包括水、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脂肪、矿物质、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等。此外,食物中还含有许多具抗氧化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人体对不同的营养素需要量相差极大,蛋白质、脂肪每日需几十克,而微量元素硒、维生素B12每日仅需若干微克。营养学家把每日需要量在1克以上的营养素称为宏量营养素、包括六大类40多种;将每日需要量从微克到毫克级的营养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称为微营养素。

不同食物的营养素成分不同,如米、面等以淀粉、即碳水化合物为主;牛奶、大豆、鸡蛋、瘦肉以蛋白质为主;水果、蔬菜则富含矿物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食物间的千差万别要求我们想做到膳食平衡,营养全面,就一定要不挑食、不偏食。由于世界各国人口、生产力水平、生活习惯各异,特别是农畜产品、鱼类等食品生产数量不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食物结构。如欧、美等国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印度、巴基斯坦、印尼、泰国为典型的素食结构;日本吸收东西方膳食的优点,植物与动物蛋白搭配比较合理,加之政府对膳食营养比例、食品构成、消费比重的重视,使日本人均预期寿命现在居世界前列。

我国目前恩格尔系数(食品类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已低于50%,初步进入了小康,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直接成果之一。我国传统膳食结约70%的热量与67%的蛋白质来自占食物总量约60%~65%的主食、谷物等粮食。虽然钙等矿物质与铁、锌等微量元素供应不足,维生素AB族维生素相对短缺,但传统食物结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健康状况明显改善,199017岁的男性青年比1975年同龄人身高增加4.3厘米,体重增加5.9千克。出生预期寿命也从建国初期的44.39岁上升到70岁以上。

我国幅员辽阔,经济、文化发展极端不平衡,食物消费也存在巨大差异——即:“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同在,贫困病与富裕文明病并存”。全国仍有相当比例的人口没有彻底解决温饱,而在经济发达地区,因营养过剩、体力活动减少,肥胖群体迅速增加。20041012日,卫生部新闻发布会宣布的20028月~12月开展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成人高血压患病率达18.8%,约1.6亿人,比1991年增加7000多万。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2.6%,全国共约2000万患者。大城市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从1996年的4.6%上升到6.4%

2001年公布的统计报告称:有300020岁以上的中国人肥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脂肪肝和动脉硬化等“文明病”泛滥,肥胖已成为社会“公害”。在我国第一大城市上海,居民死因顺位已从50年代的麻疹、肺结核和老衰让位于现在的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病,其中心脏病的死亡率已超过日本。因心、脑血管病和癌症死亡的人数已占总死亡人数的64%以上(全国每年约200万人),占国民死因首位。糖尿病患病率1979年仅占全部人口的0.67%1998年上升至3.21%2001年北京等地区糖尿病患病率竟高达6%!营养偏颇的现代“文明病”严重威胁着国民健康,给中华民族敲响了警钟!

 

                                                                (待续)

本文标题:赵霖——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一)
本文链接:http://www.msyys.com.cn/news_1127.htm
发布时间:2009/1/7 14:21:12

上一条:
下一条:赵霖——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二)
copyright ©2010 - 2019 推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助力饮食营养与食品安全人才培养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0323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