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09/1/7 14:31:07 浏览次数:580
七、“食药同源”,药补不如食补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遵循着“食药同源”的原则,从广义的角度,中国人认为食物与药物均来源于大自然。在历代中医药经典《本草》中,食物与药物均混为一谈,如大枣、莲子、芡实、山药、白扁豆、山楂、桑椹、梨、生姜、葱白、桂皮等常作药用。同样,枸杞子、首乌粉、冬虫夏草、薏苡仁米、金银花、西洋参等中药也经常当作食物应用。
卫生部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共87种。包括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蓟、山药、山楂、马齿苋、乌梢蛇、乌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龙眼肉(桂圆)、决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甜、苦)、沙棘、牡蛎、芡实、花椒、赤小豆、阿胶、鸡内金、麦芽、昆布、枣(大枣、酸枣、黑枣)、罗汉果、郁李仁、金银花、青果、鱼腥草、姜(生姜、干姜)、枳子、枸杞子、栀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橼、香薷、桃仁、桑叶、桑椹、桔红、桔梗、益智仁、荷叶、莱菔子、莲子、高良姜、淡竹叶、淡豆豉、菊花、菊苣、黄芥子、黄精、紫苏、紫苏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枣仁、鲜白茅根、鲜芦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覆盆子、薤白、藿香。
正是由于食物也有性、味、归经之分,有着良好的食养、食疗的效果,所以,古代医家经常把食物的功用与药物等同。例如,牛肉作为食品能补脾胃,益气血,古代医家就把牛肉的功效与中药黄芪划上等号。《韩氏医通》称:“黄牛肉补气,与绵黄芪同功”;羊肉甘温,益气补虚,名医李东垣认为:“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将羊肉之功与人参并列;《五杂俎》云:“海参其性温补,足敌人参,故曰海参;民间俗称鹌鹑为“动物人参”,并将乌骨鸡的功效比作党参等。
古人还用中药复方中疗效卓著的名方比喻食品食疗功效,这方面也有众多记载。如清代医学家张璐在《本经逢原》中说:“西瓜能解太阳、阳明及热病大渴,故有天生白虎汤之称。”将西瓜比作中医清热名方“白虎汤”。清代名医王孟英说:“甘蔗榨浆,名为天生复脉汤”。将甘蔗汁的功用比作益气滋阴的名方“复脉汤”。梨甘寒生津,润燥止渴,《随息居饮食谱》云:“绞汁服,名天生甘露饮”等。中医方剂中将食物列入处方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如粟(胃风汤),糯米(白虎汤、麦门冬汤),蛋黄(黄连阿胶散、排脓汤),豆豉(栀子甘草汤、葱豉汤),红小豆(小豆瓜蒂散、红小豆汤、麻黄连翘红小豆汤),大豆(大豆散、黄卷散),白扁豆(香薷饮)等。因此认真学习、思考,探讨“食药同源”的道理,可以使我们进一步加深对食物功能的理解。
1、“养生当论食补”
“养生当论食补”。中医重视“营养”,并认为每一种食物中都含有“精微”物质——所谓“后天之精”,即“水谷之精”。从这一角度出发,采用食物以调养脾胃之气,是中医营养学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就有“以食代药”的主张,提出了代代传诵的“药补不如食补”的名言,前人在这方面积累的经验是非常丰富的。根据食物的性味进行搭配、就会成为具有“食养”和“食疗”效果的膳食。
在运用“食补”的过程中,对“后天之本”——脾胃的功能十分重视。而且尤重保养脾胃之气,如服桂枝汤后“啜热稀粥”,即取其调和营卫,培补汗源(脾胃)之功;白虎汤中用粳米,也在于保养胃气;十枣汤中用大枣,同样是取其甘温、养胃补中之功。《世医得效方》记载:“薏苡粥补正气,除胸中邪气,调肠胃,消水肿,久服轻身益气。” 《本草纲目》记载:五谷杂粮中的薏苡仁(Adlay)性凉、味甘、淡,可治疗因积热而发的痤疮以及热毒产生的扁平疣;1982年平野京子教授发现薏苡仁中的木瓜蛋白酶(papain)可分解体内的病变细胞,解释了薏苡仁治疗痤疮、扁平疣和抗癌功能的机理。
“食物入口,等于药之治病同为一理。”,无论从养生防病,还是治疗疾病的角度,中国人民对如何选择食物,合理安排膳食,都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特别在疾病防治中对食物的选择搭配,尤为重视,并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营养膳食理论。“食养”一直是中医遵循的重要原则,正如俗话所说“三分治病七分养”。著名营养学
2、“以形补形”、“以脏补脏”的科学内涵
中医素有天然食物“以形补形”的理论。核桃仁形状似脑,故补脑;豆类的形状似肾与睾丸,故补肾;中国杏仁形似心脏,故补心;百合形似肺,故补肺;芡实(鸡头米)形似乳房,故对妇女有补益作用。中医认为核桃和芝麻“补五脏,益气力,强筋骨,健脑髓”。现代研究发现,这两种食物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很高。可提供亚油酸、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提高脑功能。核桃中含有的维生素,卵磷脂对治疗失眠,松弛脑神经紧张,消除大脑疲劳效果也很好。不难看出,
动物的内脏中胆固醇含量较高,处于“高肉食”食物结构下的现代西方人,对脂肪与胆固醇摄入怀有强烈的恐惧心理,所以很少食用动物的内脏。而在中国,作为传统、习惯使用动物内脏来调理人体的虚弱之证,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发现动物的内脏和人体的内脏在组织形态和生理功能上都十分相似,创立了“以脏补脏”和“以脏治脏”的理论。例如,肾主骨,他就利用羊骨粥来治疗肾虚怕冷;肝开窍于目,就以羊肝来治疗夜盲雀目;男子命门火衰,肾阳不足,就用鹿肾医治阳痿。不少重要的医学著作中都记载了行之有效的以脏补脏疗法。如宋《太平圣惠方》介绍用羊肺羹治疗消渴病;《圣济总录》用羊脊羹治疗下元虚冷;元《饮膳正要》介绍用牛肉脯治疗脾胃久冷,不思饮食;清·王孟英介绍以猪大肠配槐花治疗痔疮。明代李时珍主张“以骨入骨,以髓补髓”,现代医学则认为骨髓是造血器官,江苏名医
“以脏补脏”的理论,结合现代技术发展应用,内容也十分丰富:如从动物内脏提取的多酶片,含淀粉酶、胰酶、胃蛋白酶等,能治疗因消化酶缺乏引起的消化不良。文革期间,作者在农村接受再教育时,曾见到民间医生食用新鲜猪胰脏治疗糖尿病的实例,联想到而今世界上口服胰岛素的最新发明,所有这些,不都证实了中医“以脏补脏”学说的科学内涵吗?
3、中华民族食物疗法的历史功绩
春秋战国时代,祖国医学第一部总结性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有“食饮有节,谨和五味”的至理名言。文中“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等句,指出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能单靠药物,必须密切配合饮食调理。当时的名医扁鹊也认为,饮食调理是医疗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宋朝《太平圣惠方》列出了对28种疾病进行食疗的方法:如水肿病人食黑豆粥、咳嗽病人食杏仁粥,明确了饮食的治疗学意义。在对于现代科学毫无所知的古代,中华民族的先贤能够对食物的功能和疗效有如此深刻的洞察力,令我们钦佩不已!历代《本草》等古籍文献中记载了包括各种食物的性、味、归经、功能和主治。煎熬复方中药就是发挥、综合多种不同药物的治疗效果,这和多种食物烹饪、使有一定相互比例的食物发挥营养的综合协调作用如出一辙。
古代人类就已对坏血病很熟悉,欧洲有关坏血病的记载最早见于十三世纪十字军东征。1498年Gama号船绕好望角航行时,160名船员中有100名死于坏血病。患者毛细血管脆性增加,牙龈出血,牙齿松动,有一点外伤就很难治愈,病人越来越虚弱,终致死亡。16~18世纪,这种病盛行于经历长时期航海生活的人群中。其是由于饮食中缺乏维生素C所致,由于这种病人体表被轻轻一碰就出血或出现紫癜,所以称为“坏血病”。有趣的是,中国古代的远洋船队却从来没有船员患坏血病的记载。从明代郑和下西洋的有关史料中了解到,在当时中国船队的食谱中,包括有用新鲜蔬菜制作的“泡菜”,用黄豆和绿豆制做的豆芽,以及饮料绿茶。中国船员正是食用了富含抗坏血酸(即维生素C)的上述食物,才奇迹般地免遭坏血病的威胁。这不仅是中国人传统食物综合营养功能的生动体现、也雄辩地证明了中华民族传统膳食结构深厚的科学内涵。
重温上述这种在整体功能意义上,用食物治病,将食物视为天然药物的思想,体会其深刻的哲理和科学内涵,感受深刻。这也是东方膳食结构的核心理念。一位美国资深营养学家曾深有感触地说:“我多次到中国进行学术交流,切身体会到中国的传统饮食结构是科学、合理的,是非常有益于健康的。”
八、保护生物资源和食物资源的多样性
膳食偏简求精,对健康不利,这同样可以解释为什么“洋快餐”危害健康。中华民族传统饮食结构提倡食物的来源多样化,提倡含不同营养成分的食物之间的互补。众所周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膳食结构,具有广杂性、主从性和匹配性。其不仅适合人类消化道的组织结构和人体生理全面营养的需要,有助于人类健康和种族繁衍;更重要的是能够缩短人类食物链,减少食物资源消耗,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食物资源效益。这对贯彻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解决全球食品短缺的目标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食物的多样性是生物资源多样性的典型表现,也是人类进化的基础。因为,一个单调的世界是不会生机勃勃地延续和存在下去的。地球的陆地生态系统有599类,高等植物约3万余种,脊推动物的特有种有667个。中国是全世界八大作物起源中心之一,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20世纪,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地球上的动植物资源在急剧减少,大约有30余万种植物绝迹,人类迄今已损失了约75%的农作物品种。今天,正是剩余不到30%的作物品种供应着全球95%的食品需要。20世纪初,欧洲的家畜品种资源有一半已经绝迹,而一种家畜品种的灭绝就意味着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驯化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动物资源的丧失。由于正是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生态环境,所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时也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
意大利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摒弃了许多传统作物品种,大约有1500种水果面临灭绝,现在意大利消费的苹果80%来自国外新品种。毫无疑问,动植物种质资源的丧失、其直接后果就是造成农作物和畜产品品种单一化,使得相应的加工制品其风味也单一化。现代饲养业为了达到高产的目的,只饲养有限的畜禽品种。如北美和欧洲严格筛选胸部多肉的大胸火鸡品种,在美国市场上99%都是该品种的火鸡,但它们已不能自行繁殖,如果没有人工授精技术,一代之内这种火鸡就会绝迹。意大利著名的PALMA火腿、香肠都要用特定品种的猪肉制作,一旦该品种的猪被淘汰,火腿制品就会失去其特有的风味。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往往与其地理环境、物种资源紧密相关,所以,我们要不惜代价保护生物资源和食物资源的多样性。
符合现代工业化标准的“洋快餐”,同样起源于传统手工制作的慢餐食品,因此它们之间不应出现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保护所谓“慢餐文化”正是体现了保护人类食物资源的多样化。应当让人们在吃到工业化、标准化口味食品的同时,又能品尝到传统风味的特色。因此,在逐步实现传统食品工业化的同时、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华民族传统饮食文化,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效地保护民族特色风味食品的发展空间。要知道,这不仅仅是在保留一种产品、一种工艺、一种配方,更为重要的是在保护和弘扬我们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的传统和文化!
长期以来,西方现代农业为了增产的单一目标,滥用农药化肥。这种耗能型的化学农业不仅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每增产一倍粮食要投入九倍的化肥,而且使土壤板结,团粒结构减少,土质遭到破坏,对水环境造成严重的氮污染;也严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中华民族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认识到农作物、自然环境与人类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华民族通过自觉的、漫长的生态农业生产实践,积累了一整套中国独有的、维持农业生态系统基本稳定与平衡的理论、方法和措施。建立了耕、耙、耪、锄为中心,施用农家肥料,保持水土,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倒茬,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生态农业体系。这比欧洲出现的绿肥与轮作的农业整整早了1,200多年。这样的生态农业系统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营养丰富,内涵充足,质量上乘。“杂食者,美食也;广食者,营养也”,食用大量不同种类的生态食物,正是中华民族如此聪明智慧的原因。难怪西方一些有识之士以羡慕的语言赞美我国传统生态农业“是世界上已知的最为惊人的成就之一”。
1988年1月,当今世界第一流的学者、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开会时,发表了一项著名的宣言,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吸取中国孔子的智慧”。长期以来,我们热衷于学习西方文化,致力于接轨、引进、模仿,却忽视了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造成洋快餐泛滥,文明病肆虐的严重局面。反思发现,其原因正是未能珍视中华民族膳食的优秀传统。人类是生物进化的产物,人类文明中出现的东西方文明,恰好构成一阴一阳的对立统一关系,人类文明的双向性可导致两者相互补充和渗透,只有将两大文明中的精华结合在一起,才可能出现更加高级、完整的人类文明形式。因此必须站在两个文明结合的高度,去学习、理解中国传统饮食结构的科学内涵,并且身体力行、实践应用,才能够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全文完)
本文标题:赵霖——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六)
本文链接:http://www.msyys.com.cn/news_1131.htm
发布时间:2009/1/7 14: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