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论坛 >> 专家论坛

赵霖——吃的学问(二)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09/4/8 10:48:17   浏览次数:764

    下面谈谈美国的医疗开支情况和有关的对策。
 
    2000年美国医疗开支占GDP的17%,尽管如此,医疗保险仅覆盖了85%的人口,还有3700万人处于无医疗保障的境地。克林顿总统离职前曾警告说:如果医疗体制不改革,2010年美国医疗费用将达到GDP的24%,约2万亿美元。所以美国奖励“非药物对应疾病”,专门列出了“营养辅助食品”类别,并将其分为“有潜在功能性的食品”和“已确定功能的功能性食品”两类。美国公布的第一批已确立功能的功能性食品就有中国的大豆。所以我们中国人说“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青菜豆腐保平安”,这些都是非常正确的。中国营养的现状是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同在,中国营养不良儿童2400万,佝偻病与缺铁性贫血仍是农村主要的营养缺乏病。而经济发达地区膳食结构西化,洋快餐无孔不入,营养过剩造成的肥胖已成为威胁少年儿童的严重问题。“饮食结构西化,文明病登陆中国”。1979年我们糖尿病患病率只有0.67%,1998年上升到3.21%,到2001年在北京已达到了6%,而且大部分是在城乡结合部富裕起来的农民。有的农民一天炒菜用油就用了85克素油,还说素油多吃点没事。我国35-74岁的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已达27.2%,仅此年龄段高血压患者就有约1.3亿人。

    给大家讲讲预防高血压的方法,一个是喝菊花茶,坚持一个月后就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第二是控制吃盐量,现在北京人每日平均吃盐15克-16克,如果每天控制在10克以下(世界卫生组织要求是6克),一个月以后也会收到一定的效果。我在国外做访问学者的时候,曾给洋人用过一个方法,就是每天睡前半小时把一根芹菜切成段后,拿开水焯一下,然后榨成汁喝掉。另外还有一个“食疗”方是天麻钩藤素汤面,即将10克天麻、10克钩藤熬汤,然后用此汤下面,可以起到“食疗”的作用。所谓文明病就是“五病综合征”,即以肥胖为中心,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我国现在糖尿病约90%是2型糖尿病,原因首先来自肥胖。因为人体一旦肥胖、就会产生所谓“胰岛素抵抗”,逐渐诱发2型糖尿病。
 
  “饮食误区不扫,文明病难除”,“‘文明人’痛快地吞进了‘文明病’,用自己的牙齿在制造坟墓”。美国当前的饮食结构和刚建国的时候不一样,1914年美国做过一个很著名的实验,即让实验动物老鼠吃动物蛋白质,发现会促进生长;利益集团组成的所谓“非赢利机构”把这个结果印成小册子,发到美国所有的中、小学。1920年这些宣传都膨胀了,美国逐渐变成了现在这样的饮食结构——把牛奶当水喝,大量吃牛肉,每年一个人要消耗100公斤的牛肉。那么什么时候美国人发现有问题呢?就是朝鲜战争时期,当时曾有人对年龄在20岁左右的美、朝死亡士兵进行尸检,结果惊讶地发现,两者的动脉硬化程度竟有很大差别,77%的美军士兵存在动脉硬化。究其原因,在于膳食结构的差异给美国兵体内埋下了“定时炸弹”,使他们日后患心血管病和高血压的隐患大大增加。所以我们认为老年或中年的时候得了文明病、是年轻时就扎下了祸根。所以我们要有科学的理念,教育我们的孩子从娃娃做起就注意平衡膳食。过去中国人一见面就问“吃了吗”,现在我们大概很少问这样的话了。但是现在我们许多人追求的是“好吃求口味”。那么我想我们应当追求的是“吃好求健康”。“腰带长、寿命短,一胖百病缠”。“中心性肥胖”是最不好的,就是指腹部突出的肥胖,因为腹部脂肪每增厚一英寸,体内就要增加四英里长的血管,从而大大增加了心脏的负担。在西方,贫穷的人反而肥胖,这是我们的祖先不可思议的。这和美国社会底层的人大量消费“垃圾食品”——双料三明治、鸡肉汉堡包、特大匹萨饼、大包装的油炸土豆条有关,正是这种食物结构使他们成为美国最容易发胖的人群。而上述这些“垃圾食品”中国人在排队买着吃,北京有个很奇怪的现象,谁家的儿子女儿,孙子孙女考试考好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准请他们去吃“洋垃圾”。

  肥胖在美国是仅次于吸烟的第二位死因,“欲得小儿安,须待三分饥与寒”,前几年有个医院接生了两个孩子,体重分别是10斤、12斤,都是先天糖尿病,因为母亲“傻吃”,结果就吃“傻”了,有一个母亲说我吃葡萄一次能吃两斤。因为现在都是独生子女,所以一怀孕都是重点保护。前段时候讨论毒奶粉问题,我说中国人自古就知道米汤是育人的,人参汤、米油,小孩儿吃了以后,百日则肥白,如果孩子喝米汤也不至于喝成大头娃娃,干吗要吃假奶粉?欲得身体安,须待三分饥和寒。北京肥胖率居全国之首、达到45%,北京的新生儿20%肥胖。

本文标题:赵霖——吃的学问(二)
本文链接:http://www.msyys.com.cn/news_1537.htm
发布时间:2009/4/8 10:48:17

上一条:赵霖——吃的学问(一)
下一条:赵霖——吃的学问(三)
copyright ©2010 - 2019 推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助力饮食营养与食品安全人才培养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0323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