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食品安全专栏 >> 饮食文化

清明节传统食俗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0/3/26 15:37:01   浏览次数:848

    起源
 
    清明是农历四月的一个节气,因此时正值暮春,天气明朗,空气洁净,故名“清明”。这一天有禁火寒食、扫墓祭祖、踏青、荡秋千、插柳等娱乐活动。
 
    禁火寒食
 
    在清明节前的一、二日,还有一个节日叫“寒食节”。 因寒食节的时间与清明相近,大约从唐朝开始,人们逐渐把寒食节和清明节合起来一起过。这一天,民间有“禁火”、“寒食”的习俗,即不生火做饭,只吃事先准备好的冷食。
 
    寒食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最普遍的以为是为纪念春秋时代晋国的贤臣介子推和重耳(后为晋文公)之间发生割股啖君的壮举。介子推是跟随晋公子重耳一起流亡的一名臣子。在流亡期间,他与重耳一起历尽了艰难困苦,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一次他们在山中迷了路,没有东西充饥,重耳饿得头晕眼花,他仰天长叹:我死了不要紧,只怕将来晋国的百姓再难过上好日子了。介子推见重耳在危难时还不忘百姓,决定尽力辅佐重耳,随后他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在火上烤熟,然后为重耳充饥。19年后,重耳终于重返晋国,即位后为晋文公。他封赏了所有当年跟随他度过流亡生涯的人,唯独忘了介子推。后来经别人提醒,想起介子推割股啖君的功劳,晋文公十分内疚。便派人四下寻找,此时介子推已携老母隐居山中。晋文公在旁臣的建议下,在山的三面放火,希望介子推从没有火的那面走出山来。大火通宵达旦,一连烧了三天。青翠的山林变成了焦土,仍不见介子推的踪影。大火熄灭后,人们发现介子推已被烧死,同时发现了他用衣襟写就的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以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看后十分悲痛,下令礼葬介子推,并把介子推隐居的绵山封给他,改名为“介山”。还规定,在每年介子推被烧死的这天,要禁火、吃寒食,以示对介子推的怀念。

    寒食品

    最早的寒食食品是“饧大麦粥”:先将大麦磨成麦浆,煮熟,再将捣碎的杏仁拌入,冷却后切成块状,食时浇上糖即可。
 
 
    “枣糕”

    “枣糕”又叫“子推饼”,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人们还习惯将枣饼制成飞燕状,用柳条串起来,插于门楣处。
 
    “干粥”

    “干粥”也称“糗”,为炒熟的谷粉,食用时,加水调成糊状,也可直接食之。
 
    “馓子”

    “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齐民要求》记载:“环饼一名寒具,以蜜水调溲面”。溲,水调粉面也。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曾作《馓子》诗去: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吃鸡蛋 

    在我国一些地方,清明吃鸡蛋,就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一样重要。民间习俗认为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据相关专家介绍,清明吃鸡蛋习俗,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专家称,吃鸡蛋,是源于古代的上祀节。人们为婚育求子,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并涂上各种颜色,称“五彩蛋”,他们来到河边把五彩蛋投到河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争捞、剥皮而食,食后便可孕育。现在清明节吃鸡蛋象征圆圆满满。在农村的一些地区,还有儿童之间“撞鸡蛋”的习俗。倘若要探究清明节里吃鸡蛋、撞鸡蛋的象征意义,其中应该还寄寓着人们对于生命、生育的敬畏与崇信之情。

本文标题:清明节传统食俗
本文链接:http://www.msyys.com.cn/news_2472.htm
发布时间:2010/3/26 15:37:01

上一条:雅河鱼饺的来历
下一条:清明食俗各地不同
copyright ©2010 - 2019 推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助力饮食营养与食品安全人才培养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0323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