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会的改革与发展趋势(一)——孔润常
作者:m 发布时间:2014/9/16 16:10:58
浏览次数:1795
中国宴会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宴会文化,它是中国“和合”文化的最直接最集中的表现形式。但传统宴会有的陋俗积弊尤深,已不适应当今人们健康营养的需求,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有识之士对此多有针砭,到了应该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的时候了。
一、现行宴会存在的弊端
(一)贪多求丰、浪费现象严重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是最讲究饮食的民族,接风宴、婚宴、寿宴、同学会 ……杯盘交错,饭店已成为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宣泄情感的最佳场所。中国人请客吃饭的习惯以丰盛排场为敬,笑穷不笑奢。满桌佳肴即使吃不完,浪费也不为耻。人们往往把待人的诚恳与宴会排场、菜点数量联系起来,宴会排场越大、菜点越丰盛,越显得交情深厚,越能表达主人的盛情,表示对客人的敬重。而在宴会经营中,有的饭店宾馆在编排宴会席单时,在逐利的驱动下,一味迎合或不问顾客的需求,把宴会菜点数量排得很多,动辄二三十道,甚至四五十道,大大地超过了赴宴者的进食量,许多菜点只动了一点点,甚至是原封未动,因而大多数宴会散筵时,席上依然堆盘叠碗、鱼山肉海,剩下的菜点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做为泔水废弃。
近几年的调研数据表明,我国已逐步进入餐饮消费大国,更不幸已成为“世界餐饮消费最浪费的国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餐饮奢华浪费之风日益蔓延。
据权威媒体报道:有调查表明,普通餐馆一桌饭菜一般至少会剩下10%甚至更多,一家餐馆平均每天就要倒掉50公斤剩饭菜。曾有报道,2006年杭州市餐饮消费总额达119亿元,而餐桌上的浪费数额平均可达10%左右。2011年春节期间,重庆一美食街开展以节约光荣,浪费可耻为主题的“餐桌文明大行动”,25家餐馆仅7天就减少泔水25吨。有数字统计,我国每年餐桌浪费多达2000亿人民币,其数额之巨,实在是惊人的可怕和令人揪心的痛惜。
(二)追奇猎异、暴殄天物现象屡禁不止
中国传统筵席十分重视原料的珍贵性和稀有性。《吕氏春秋•本味》篇中对此描写的很传神,其意为肉食之中味道最美的有猩猩的嘴唇,獾狗的脚掌,肥燕的尾巴,怪兽述荡的脚腕,以及牦牛、大象的腰子,凤凰的卵,鱼肉中最鲜美的洞庭湖中的江猪,东海之中的鲕鱼,醴水中碧彩斑斓的六足朱鳖,形状像鲤鱼而有翅膀、夜间从西海飞到东海的瑶鱼等。《本味》篇中所述有想象和夸张的成分,却把中国人无物不可吃的气魄反映的真切生动。在饮食筵席活动中,中国人循着这条路径走了两千余年,至今仍乐此不疲,“除了4条腿的桌子不吃外,凡是带腿的东西都吃;除了天上飞的飞机外,凡是能飞的都吃。”真的是吃的天昏地暗。
今天的筵席上,山珍海错、奇禽异兽仍不绝于席,其中是许多是受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的野生动物。据报道,2003年在人口约1000万的广州,人们每年食用蛇肉近362.9万千克。如果推及全国,其数量大到令人咋舌的地步。没有人确切知道有多少野生动物特别是濒危野生动物,成了所谓的席上“珍品”,但仅在广州白云市场上,每天转手的野生动物交易额超过100万元(2003年报载消息)。
一些饭店企业为了招徕顾客,追逐高额利润,想方设法,绞尽脑汁,挖空心思,什么东西稀罕就做什么,什么东西古怪就用什么。而一些消费者受猎奇逐异心理的驱使,为饱一已口腹之欲,去找稀奇的东西吃。例如,现代所谓的“豪门宴”中,用足赤黄金来做的“黄金鱼翅”,成了“显贵者”们的“脸面大菜”。
高级中餐宴席历来以食用珍稀野生食品资源为主,中国人口基数如此大,食用人群哪怕只有极微小的比例,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珍稀资源消耗殆尽。因为这些珍稀资源的再生速度肯定比消耗速度慢得多,更何况许多珍稀资源已经到了灭绝的边缘。比这种“消耗”更具危险的是,社会风气还在误导一些消费者。拿食用珍稀野生食品资源当成一种身份、地位和特权的象征,从而形成一种所谓的“奢华时尚”,受到许多人的羡慕、追捧,更有甚者,成为一些人的“饮食理想”。一些国家明令禁止食用的东西,在某些地方、特定人群里“禁而不止”。在暗地里甚至还存在一条“供应链”和“产业链”。
(三)冗长拖沓,饮宴陋习屡见不鲜
由于宴会程序繁多,菜肴丰盛,食饮无节,大都是马拉松式的吃喝,少则2个小时,多则3~4个小时,宝贵的时间尽耗费于觥筹交错之中。
更让人难以拒绝的是劝酒敬菜的陋习。酒宴上的劝酒有礼节性的文明的劝,更有别出心裁的带强制性的“劝”,此劝实为灌。非灌的人仰马翻,洋相尽出,丑态毕露,方才罢休。至于敬菜,有时也到了让人无所适从的境地。我国传统习惯是,主人为了表示对客人的殷勤,常常动手为客人敬菜点,而且有个规矩,主人敬来的菜点,客人不吃不礼貌。殊不知客人有各自的爱好,主人认为好的菜点客人不一定喜欢吃,结果敬了一大堆菜点,客人吃不完,感到为难。主人的这种热情和礼貌,反而使客人失去了选择吃自己喜欢的菜点的自由。
(四)营养失衡,不讲卫生现象积重难返
饮食要讲科学,营养求均衡是现代饮食生活的新时尚。然而传统宴会菜肴中的营养成分严重失衡,有的宴会整桌都是山珍海味、大鱼大肉,脂肪、蛋白质严重过剩,而维生素、膳食纤维、某些矿物质相对不足。尤其是一些高档宴会,这一矛盾就显得更为突出。这种现象与消费者只重口感,厨师不懂营养搭配密切相关。每个人对营养素的摄入必须全面、均衡,暴饮暴食、持续片面或过量摄入某些营养素,会造成人体营养素摄入失衡,导致疾病。相当多的中式宴会是以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组成的“三高”膳食,因此经常吃宴席的人往往摄入热量、脂肪、胆固醇较多。而“三高”饮食是脑血管疾病、冠心病、肿瘤、高脂血症、胆石病、糖尿病、肥胖症、肠癌等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近几年医学家们还发现,常吃宴席的人往往出现头晕、头痛、血压偏高、厌食、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这种被医学家为“宴会综合症”的病近年来日趋增多。筵宴上的“三高”膳食,不仅给人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而且还造成了营养资源的极大浪费。
宴会中不讲卫生的现象,集中表现在一席之人“同夹一盘菜,共舀一碗汤”的就餐方式。近些年来,有改观但进步不大,2003年抗击“非典”时期,曾经兴起过自助形式、各客制、分食制、用公筷公勺取食,但“非典”过后,这些进餐方式亦如昙花一现般地消失了,又回复到传统的共食制,此外,更有那殷勤好客者,用带着自己津液的筷子,热情在为别人夹菜劝菜,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这种不讲卫生的宴饮习惯到了该改一改的时候了。
(五)敷衍马虎,风格雷同现象经常再现
在宴会菜品生产和服务中,存在着敷衍马虎、不负责任、但求过得去的现象。在许多饭店里,厨师在菜品生产过程中,标准化意识淡薄,随意更改菜点原料搭配和调味料用量及投放顺序,简化不该简化的操作程序,致使菜品质量和风味特色得不到保证。服务员在服务过程中,表情呆滞,怠慢顾客,服务技能低下或不按服务规程提供服务,有的甚至而严重影响顾客的宴饮情绪。
有人说:“走遍全市,宴会一个模子。”这话虽有些夸大其词,但恰恰指出了宴会菜品风格雷同的弊端。的确,现在市场上的宴会,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相差无几,尤其是在同一个城市或地区,宴会菜点的格局、用料、菜点道数,乃至上菜顺序都是一个模式,变化不大。常常让人们为选择饭店设宴头痛不已。
(六)恶俗菜名、出格宴会有悖道德人伦
近些年来,在饭店餐馆业有一股暗流涌动,时不时地泛出一阵污浊恶臭,试图消浊人们的道德良知,恶俗菜名与出格的宴会便是其极端表现形式。例如,在前几年云南一家饭店推出“人体宴”,湖南长沙推出“人乳宴”。这类宴会的出现,立即受到人们的猛烈抨击,淹没在人们的谴责声中。而恶俗菜名也带有庸俗下流的意味,理应受到社会抵制。
上述种种宴会弊端的形成是复杂的,是历史的、文化的、经济机制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宴会需要来一场除旧布新的改革。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呼唤,势在必行。
本文标题:宴会的改革与发展趋势(一)——孔润常
本文链接:http://www.msyys.com.cn/news_3501.htm
发布时间:2014/9/16 16: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