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09/10/10 16:49:18 浏览次数:899
四、菜系研究的方法
㈠菜系研究需要更新观念和新的方法介入
科学的方法是实现科学认识的有效工具,按着它所提供的思维方式或操作步骤,可以科学地认识研究的客体,达到科学认识的目的,以往对菜系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得成绩,但是还仅仅限于菜系的表面特征,既菜肴或面点的特色上,不仅将问题的焦点集中在“是与不是”之争上,不能满意地解释菜系这一现象,而且也势必要影响各个菜系的自我认识,直接关系到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因此,更新观念,采用新的研究方法才能使菜系研究有所突破。
㈡用系统的观点来思考菜系
我国菜具有区域性,通过一个区域的菜肴,可以反映出这一区域的烹饪技艺、饮食习俗,乃至文化、经济和地理位置等。这些因素的存在,决定了我国菜的区域性,这种区域性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是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作为一个区域内的菜肴,无论其特色多么鲜明都不能成为一个系统。因为各个菜肴虽然能称得上组成系统的要素,但是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所以就一地的菜肴而言,只能称为一个群体,在某一角度上讲最多能称得上是一系列化的产品。然而,就一个菜肴而言,则可以称其为一个系统,它的要素是主料、辅料、调料、烹调方法。在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有机体中,主料、辅料、调料共同反映出这个菜肴的色、香、味、形,而烹调方法则是实现这个菜肴的色香味形的必要条件。这些组成菜肴的要素是不可分割的,而菜肴的色香味形又是这个有机体的确定功能。因而,一个菜肴可以称为一个系统,而一群菜肴并不是一个系统。
但是,一个菜系所反映的并非仅仅是菜肴的风味特色,因为通过这些菜肴的风味特色,可以看出这一区域的烹饪技艺、饮食习俗、乃至历史、文化和地理条件等。而地理环境决定着饮食习俗的形成,而饮食习俗、烹饪技艺又是形成风味特色的依据和条件,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恰好满足了当地人民或本民族的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也就是说这些要素作用的结果,回答一个吃什么、怎样吃、为什么这样吃的问题。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菜系满足了系统的三个条件(组成要素、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整体的确定功能),完全可以称其为一个系统。因此,用系统观点去思考菜系,研究菜系,这是客观规律的要求。
㈢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菜系
系统的观点为我们提示了在研究某一问题时,应注意该事物的整体性、组织性和功能性。而在具体的科学研究中在系统观点的指导下,还应运用具有操作性的具体的研究方法,如归纳法、演绎法、还原法、比较法等。而菜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的形式已经反映在人们的意识中,当这种意识以菜肴或面点的特色再现时,往往是模糊的,或者说是“一种艺术的感受”,加之菜系的本身就是同类事物的集合。
菜系虽是同类事物的集合具有可比性,但在具体的比较中还应将问题限制在一定得范围之内,也就是提出一个特定的标准,使其具有可比性,从而进行比较。例如“北京的烤鸭与新疆的烤羊肉串,哪一个好吃”,这就很难说,有的人可能喜欢吃烤鸭,有的人可能喜欢吃烤羊肉串,也可能有人两个都喜欢或都不喜欢,因此,从好吃与不好吃的角度,北京的烤鸭与新疆的烤羊肉串不存在者可比性。就像四川菜好呢,还是广东菜好这样类似的问题。如果将问题限制在烹制烤鸭与烤羊肉串的工艺上就存在着可比性。因为它们都属于烤这类烹调方法,具有同一性质。如北京烤鸭是暗炉烤,要蘸着甜面酱就着葱白食用。而烤羊肉串是明炉烤,而在烤的时候必须撒上新疆特产的一种调味品——孜然,才能形成特有的风味,这样就能比出它们的特点和形成不同风味的原因。因此,将事物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是进行比较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菜系是在封闭的自然环境中诞生的,但它发展无不受着外界的影响。菜系的区域性是菜系本质的反映,而超区域性则是共有文化的延伸。因此,在菜系的研究过程中,不仅要研究菜系的表面特征,而更重要的是研究其本质,找出规律,推动饮食文化的发展。
本文标题:菜系的中心作用与研究方法(四)
本文链接:http://www.msyys.com.cn/news_2191.htm
发布时间:2009/10/10 16:49:18